top of page

報導後記

歷時將近一年的研究、採訪與寫作,這份深度報導作品總算完成。臺灣農業與光電結合的題目,具有幾個獨特性:時效性高、政策變動快、樣態多元,且社會輿論兩極化。這些也是我過去一年執行研究時,不斷思索、突破的幾道難關。

首先,能源轉型是臺灣媒體關注的主流議題,在此情況下要找出研究者的獨特報導角度,並不容易。我選擇以「鑑往知來」的角度,回顧2013年推動農地種電以來的整體政策歷程,採取較大的時間尺度檢視整體的政策轉折與推動成果,藉此可以得知過去幾次亂象帶來的教訓,並展望當前與未來的政策方向。這是目前主流媒體報導較缺少的視角。

另外,能源議題在臺灣的政治脈絡中,公眾討論時不免陷入二元對立的論戰。在採訪與寫作上,研究者如何跳脫單一立場,找出正反意見的交會處,並且對衝突點做出合理的評斷,這是處理此題目最大的難題,也是研究者在採訪、寫作上耗費最多時間構思之處。

 

執行研究的初期,我也不免會帶著過去閱讀報導時對光電亂象的既定印象,使得自己在採訪時持有過度傾斜的立場,甚至在過程中與受訪者發生小摩擦。現在回想起來,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。後續當我進行採訪時,我提醒自己必須跳脫原有的正反論述,把爭議放入能源轉型的發展脈絡,並且要以事實為基礎,針對爭議所在進行合乎理性的判斷。

 

最後的寫作階段,我也提醒自己必須實踐「建設性新聞學」的精神,雖不避談光電引發的亂象,但是敘述這些亂象的最終目的,仍是要從中找到教訓與啟發,提供明確的政策建言與可能解方,幫助臺灣順利達成能源轉型願景。

本文受限於篇幅、研究時間與報導視角的選擇,是以較大的時間尺度進行整體的政策歷程回顧,並且顧及報導易讀性,盡可能以簡明扼要的新聞報導呈現整體歷程的發展脈絡、爭議所在與當前進展。

 

能源轉型題目具有政策變動快、樣態多元的特性,因此未來研究者亦可針對整體歷程中的單一樣態,例如農電共生、漁電共生、農地變更或是公民電廠,進行更細緻的研究。

bottom of page